引发争议的团扇,留下什么思考?
文 | 马小龙
最近,有刺绣艺术家质疑某古装探案道具团扇抄袭的事情引发广泛关注。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,节目组向该艺术家道歉,随后双方表示已经和解。然而,此事中的“主人公”团扇又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讨论。
近些年,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崇,以及认知的不断拓深,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开始进入公众视野。与之同步的是,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于传统文化再创造的讨论热潮,成为了独立于大众流行文化之外的一种新兴蓬勃发展的文化现象。
仔细去看就会发现,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播过程中,不断呈现着新的特性。很多时候,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追溯,是基于当下的新技术与新的传播环境所致,而其内核仍旧是依托于现代技术与观念层面的创新。
以此次引发争议的团扇为例,某种意义上讲,这把扇子其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后的产物,其制作过程并非是对传统扇子制作方法的完全照搬,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制作者自身的想法,并且依托于当下的技术与丰厚的物质基础,在继承中进行创新。这也是为何制作者能够一眼就认出“被抄袭”、并且法律承认其对团扇拥有着完整知识产权的原因所在。
这方面还有很多例子,比如当下流行的国风、汉服等事物,其内核都有创新的痕迹存在。很多制作者在制作此类物件的过程中,依托于某种审美惯性,用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文化,进而构建出了一个现实载体去承载传统文化。
更进一步去看,时下所流行的几款国风游戏,其实也是类似的产物。创造者从传统文化的视野出发,将其融入到电子游戏中,并且依托精妙的技术与自身的理解,将游戏人物与服装制作得更为精美,以赢得市场。
有研究者就表明,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团扇、汉服等物件其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制作者与使用者会根据其自身的美学视野去进行改善。也即,很多依托于传统文化所生产出的衍生品,其实都包含着制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。
现实中,这类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后所衍生的产品,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,如果打开购物网站搜索关键词就可以发现,类似的产品比比皆是。笔者身边就有朋友从事此事,并且已经在购物网站上开了几家店,收益不错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人依托的依旧是兴趣推动,而其大多数产品也是手工制作,这也是类似产品并不便宜的原因之一。
更深层面去看,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们其实在这种创新中去寻求某种仪式感,这其中不仅是审美观念的嬗变,也夹杂着制作者、使用者所寻求的某种身份认同——人们建构起了某种共同体,在这个小的共同体之中寻求着身份的认同,而后在这个过程中催生出了一种消费性的场域。
说到底,类似的创造过程中,传统文化很多时候其实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,真正发挥作用的,还是越来越精细的现代工艺以及制作者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而在此间,不同的人对传统文化在细节层面的理解不同,这或许也是当下人们推崇传统文化,并且形式与内涵越来越多样化的原因所在。